韩世忠是哪个朝代的
韩世忠是哪个朝代的呢?下面随我一起看看相关内容吧~ 韩世忠朝代: 宋代 初显将才 宋哲宗元祐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090年1月26日)[1-2] ,韩世忠出生于延安一普通农民家庭。自幼喜欢练武,学习刻苦认真。少年时期就有过人的力气。性情憨直善良,喜欢行侠仗义。不慕功名。韩世忠长到十六、七岁时,生得身材魁梧高大,浑身是劲儿,勇力过人,家乡有人对他说,有如此好的功夫,应该去当兵为国效力。 崇宁五年(1106年),年仅十八岁的韩世忠参军。他所在的部队驻在西北地区,经常与西夏发生冲突。韩世忠入伍不久就参加了战斗,因作战勇敢就由士卒升为小队长,只管十几个人。官职虽小,但韩世忠仍能积极负责,他领导的那些士兵都比他年纪大,可是韩世忠作战勇敢,处事公道正派,说话正直在理,所以大家都听他的。有一次宋军攻打西夏的一座城池,久攻不下,韩世忠打红了眼,一个人爬墙冲进去,杀死守城的敌军头领,把他的脑袋扔出城外,宋军受到鼓舞,一涌而上,攻下城池。不久,西夏的监军驸马亲率夏军向宋军反击,宋军有畏怯之状。韩世忠问清驸马的身份和作用,然后率几名敢死士卒,冲入敌阵,这突如其来的冲击让敌人惊慌失措,韩世忠冲入敌阵直奔元帅帐,还没等西夏兵明白过来,手起刀落,将监军驸马的头砍了下来。西夏兵大乱,争相奔逃。诸将都称赞韩世忠的勇敢,说他年纪虽小,却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因此,经略使上报朝廷,请求破格提拔韩世忠。可是,当时主持边事的童贯却怀疑汇报的真实性,只同意给韩世忠升一级。[7] 抗击金兵 宣和三年(1121年),宋军与金兵战于燕山南,几路兵马均被金兵打败。韩世忠率五十余骑巡逻于滹沱河上,不巧与金国骑兵两千人遭遇。韩世忠遇事冷静而果断,他告诉士卒:“慌乱就等于死,不要乱动,一切听我安排。”他让一个叫苏格的小队长率部分人抢占高坡,列阵其上,观而不动。又派出十余个骑士,把在河准备抢渡的散乱宋军组织起来,得众数百,让他们列阵击鼓呐喊。然后,他率几名敢死骑士,径直冲入金兵队阵之中,专砍打旗的金兵,连杀几个之后,其余举旗的纷纷将旗放倒,河边的宋军士卒击鼓高喊:“金兵败啦!金兵败啦!”倾刻间金兵大乱,苏格率占据高地的骑兵自上而下杀来,金兵丢下上百具尸体,乱纷纷向北逃去,韩世忠又追了一程才收住坐骑。 靖康元年(1126年)十月,正在滹沱河一带担任防守任务的韩世忠被金兵数万追逼退入赵州城内。敌兵围城数重。城中兵少粮乏,军心不稳,有人主张弃城而遁。韩世忠传令下去,有敢言弃城者斩。当天夜里,天降大雪,韩世忠选精壮士卒三百人,悄悄出城,偷偷摸进金兵围城主帅营帐,杀死主帅,后偷袭金兵驻地,挑起金兵内部误相攻杀。一夜大战,金兵死伤过半,无心再战,于是溃散退去。 韩世忠在河北一带坚持抗金斗争数年,官阶不高,所率兵马并不多,但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因此,其威名震慑金兵。[7] 解救高宗 参见:苗刘之乱 靖康之变,开封城陷,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两人作了金兵的俘虏。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在南京(商丘)当了皇帝,是为宋高宗。赵构在南京登基之后,一路被金兵追击,从商丘跑到扬州,又从扬州跑到杭州,最后跑到海上去躲避金兵。在岳飞等人的抵抗下,金兵退出江南,赵构又从海上返回杭州。为了平息舆论,他罢免了投降派宰相汪伯彦、黄潜善等人,任朱胜非为宰相,王渊掌枢密院事,吕颐浩为江东安抚制置使。 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将官苗傅、刘正彦对朝廷不满发动兵变,杀死了王渊和宦官康履,逼赵构让位给三岁的儿子。吕颐浩约韩世忠、张浚等大将平息叛乱,解救赵构。 韩世忠身边兵不多,就在盐城一带收集散卒,组织起几十人的部队,从海上来到常熟。约见张浚等人进兵到秀州,然后诈称休兵,不再前进。实际暗中作攻城的准备。苗傅、刘正彦知韩世忠来攻,就俘虏韩世忠的妻子梁红玉作为人质。宰相朱胜非已假意屈从苗、刘,对他们说,与其逼韩世忠战,不若遣梁红玉去劝降韩世忠。苗、刘果然让使者跟随梁红玉去见韩世忠。梁氏回到丈夫身边,使者到来后,韩世忠烧了诏书,砍了使者,下令进攻杭州。韩世忠在杭州北关击败叛军防守部队,苗、刘惊惧,率二千主力逃跑。 韩世忠救出赵构,赵构告诉他,宫中的中军统制吴湛和苗、刘是一伙的,此贼不除,宫中不安。恰在此时,吴湛率兵前往迎接韩世忠,伸手与韩世忠相握,韩世忠力大,顺势捏断了吴湛的手指,喝令拿下,与其他叛将一并斩于市曹,苗、刘之乱遂平。韩世忠因功劳最大,从此成了赵构的亲信,被任命为武胜军节度使、御营左军都统制。此次平乱,确立了韩世忠在南宋将领中的名声和地位。[7] 围困完颜宗弼 参见:黄天荡之战 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金兵再次南下,突破长江天险,攻破了建康(今江苏南京)等重要城镇,躲在杭州的赵构又要逃跑。韩世忠面见赵构,慷慨陈词:“国家已丢失河北、河东、山东诸地,再把江淮丢掉,还有何处可去?”赵构根本听不进去。他任命韩世忠为浙西制置使,防守镇江,而自己则逃到海上。镇江其时已处敌后,韩世忠领命仅率所部八千人急赶镇江。金兵在江南抢掠一阵之后陆续退去。韩世忠驻守于松江、江湾、海口一带,听到金兵撤退的消息,韩世忠立即分兵把守要地,准备乘机斩杀金兵。埋伏的宋兵差一点儿活捉金兵元帅完颜宗弼(即兀术)。 完颜宗弼向韩世忠下了战书,约期会战。韩世忠与敌约定日期,在江中会战。金兵因不习水战,韩世忠就利用敌人这一弱点,封锁长江,几次交战大败金兵,还活捉了完颜宗弼的女婿龙虎大王。完颜宗弼不敢再战,率金军十万(此处《金史》记为四千[9],十万之辞或有夸大)退入黄天荡,企图从此处渡江北逃。 黄天荡是江中的一条断港,早已废置不用,只有进去的路,没有出去的路。韩世忠见金兵误入岐途,就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待金兵进去之后,立即率兵封锁住出口。完颜宗弼率金兵被困于黄天荡内,进退无门,眼见十万士卒就要被饿死荡中,完颜宗弼派使者与韩世忠讲和,愿意把抢掠的财物全部送还,向韩世忠献宝马,以此为条件,换条退路,韩世忠一概不答应。完颜宗弼只好重金悬赏求计。完颜宗弼重金从一个汉奸那里买来了良策。黄天荡内有一条老鹳河,直通建康秦淮河,因年久不用而淤塞,派人挖通即可从水路逃出。完颜宗弼派人,一夜之间挖通此河,企图从水道入建康。途经牛头山,刚收复建康的岳飞在此处驻有军队,见敌人从这里出来,立即调集大军猛击,完颜宗弼只好退回黄天荡。 韩世忠准备置敌于死地,他派人打制铁索和铁钩,一遇敌船定要消灭。眼看敌人无计可施,只有等死,此时又一个汉奸向金兵献策,教他们乘宋军扬帆行船之时,集中火箭射船帆,烧毁宋军战船,这样便可逃出黄天荡。完颜宗弼大喜,依计而行,果然有效,宋军船只被烧毁许多,金兵乘机冲出黄天荡,向北逃过长江,撤回黄河以北地区。韩世忠仅用八千军队,困敌十万兵马于黄天荡,战四十八天,歼敌万余。此战意义非凡,激起了江淮人民的抗金情绪。韩世忠因黄天荡战役以巧制敌,其威武雄姿和将帅风范传遍江淮地区。[7] 大仪镇大捷 参见:大仪镇之战 绍兴四年(1134年),韩世忠任建康、镇江、淮东宣抚使,驻扎镇江。此时,岳飞收复襄阳(今湖北襄樊)等六郡后,伪齐皇帝刘豫派人向金国乞援,金太宗完颜晟命元帅左监军完颜宗弼率军五万,与伪齐军联合,自淮阳(今江苏邳县西南)等地,兵分两路,南下攻宋。金军企图先以骑兵下滁州(今属安徽),步兵克承州(今江苏高邮),尔后渡江会攻临安(今浙江杭州)。 九月二十六日,金军攻楚州(今江苏淮安),韩世忠军自承州退守镇江(今属江苏)。赵构急遣工部侍郎魏良臣等赴金军乞和,并命韩世忠自镇江北上扬州,以阻金军渡江。十月初四,韩世忠率兵进驻扬州后,即命部将解元守承州,邀击金军步兵;自率骑兵至大仪镇(今江苏扬州西北)抵御金骑兵。十二日,魏良臣路一行过扬州,韩世忠故意出示避敌守江的指令,佯作回师镇江姿态。待魏良臣走后,韩世忠立即率精骑驰往大仪镇,在一片沼泽地域将兵马分为五阵,设伏二十余处,准备迎击金军。翌日,金将万夫长聂儿孛堇从魏良臣口中得知韩世忠退守镇江,遂命部将挞孛也等数百骑直趋扬州附近江口,进至大仪镇东。韩世忠亲率轻骑挑战诱敌,将金军诱入伏击区,宋伏兵四起,金军猝不及防,弓刀无所施。韩世忠命精骑包抄合击,并命背嵬军各持长斧,上劈人胸,下砍马足,金军陷于泥淖之中,伤亡惨重,金将挞孛也等二百余人被俘,其余大部被歼。 捷报传到杭州,群臣入贺,赵构命令对韩世忠及各部将论功行赏。大仪镇之捷,是南宋所谓“十三处战功”之一。当时有人认为这是南宋中兴武功第一。[10] 此役虽为“小胜”,且金军随后的北还,也主要是因为金太宗病重、金国内部将有变动。但在战术运用上,大仪镇之战“因和平使者以误敌,然后用伏兵战法击破之”,“此则在战术思想上极为重要”。[11] 斥责秦桧 在南宋政权内部始终存在着抗战与投降之间的斗争。以岳飞、韩世忠等战将为代表的主战派,拒绝妥协投降,反对与金议和;而以秦桧等文臣为首的士族势力,企图偏安一隅,因此,反对抗战,主张妥协议和,最终走向了屈膝投降的道路。 韩世忠不惧金兵,闻警则动,见敌则战。他坚决主战,收复失地。绍兴十年(1140年),在金兵大肆南侵的形势下,韩世忠竟率为数不多的军队包围了被金兵占领的淮阳,然后击败金兵主力于泇口镇。战后,他因功被拜为太保兼河南、河北诸路讨使,封英国公。 正当韩世忠扩大队伍、规划进取之时,形势急转直下,投降派势力获得了赵构的支持,因为岳飞率领的抗金大军已在中原一带大得其势。赵构所担心的是一旦打败金兵,迎回他的兄长(宋钦宗)。所以,在他的支持下,秦桧收了韩世忠、岳飞、张俊三位抗金大将的兵权。秦桧一日之内连发十二道金牌,强令处在抗金最前线的岳飞罢兵回临安。因韩世忠对赵构有救驾之恩,被升为枢密使。明为升官,实为剥夺其兵权。 岳飞父子被捕下狱,朝中摄于秦桧独霸朝政,无人敢言,但韩世忠不管这一套,他面见秦桧,当面指斥道:“岳飞父子何罪?为何将其关押?”秦桧答曰:“岳飞之子岳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斥道:“‘莫须有’三字能服天下吗?”好友劝他,得罪秦桧日后难逃报复,而韩世忠却说:“今吾为已而附合奸贼,死后岂不遭太祖铁杖?” 悠游而终 韩世忠见岳飞父子被处死,大好的抗金形势白白丧失,自己又无能为力,便毅然辞去枢密使的官职,终日借酒消愁。[7] 晚年喜好释、老,自号清凉居士。[13] 绍兴十二年(1142年),改封潭国公。八月,韦太后(显仁皇后)在“绍兴和议”签订后,从金国抵达临安,韩世忠随赵构在临平镇朝谒韦太后。韦太后在金国时,早已听闻韩世忠的威名,特地将他招至帘前,问道:“这是韩相公吗?”慰问良久。[14] 次年,韩世忠进封咸安郡王。[15] 绍兴十七年(1147年),改任镇南、武安、宁国三镇节度使。[16] 赵构多次召韩世忠及其家人进宫饮宴,“眷礼深笃”,屡赐其名马、宝剑等。[17]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秋,韩世忠病重,上表辞官。八月四日(9月15日)[4] ,被策拜为太师。同日,韩世忠病故于临安,享年六十三岁。[3] 追赠太师、通义郡王。[18] 乾道四年(1168年),宋孝宗赵昚追封韩世忠为蕲王。[19] 淳熙三年(1176年)二月,孝宗追赐韩世忠谥号“忠武”,[20] 并命礼部尚书赵雄撰《韩忠武王世忠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孝宗还亲书“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十字。[18] 嘉泰四年(1204年)四月,宋宁宗赵扩下令在镇江府为韩世忠立庙纪念。
韩世忠是怎样的人
韩世忠反对议和,又曾抗疏直言秦桧误国,反遭秦桧党羽的攻击。他眼见岳飞父子被处死,大好的抗金形势白白丧失,自己又无能为力,于是连疏请求辞去枢密使之职,并奏请告老,得以于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月以太傅、醴泉观使、奉朝请、福国公的官爵致仕,仍兼横海、武宁、安化三镇节度使 。
绍兴十二年(1142年)十月,因高宗生母韦太后南归,韩世忠被改封为潭国公。次年(1143)二月,进封咸安郡王 。绍兴十七年(1147年)三月,改领镇南、武安、宁国三镇节度使 。
韩世忠晚年喜好释、老,自号清凉居士。自致仕以后,闭门谢客,口不言兵,时常骑驴携酒,带一两名仆人,纵情游览西湖,即使是昔日的部下,也很难见他一面 。高宗多次召韩世忠及其家人进宫饮宴,"眷礼深笃",屡赐其名马、宝剑等 。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秋,韩世忠病重,上表辞官。八月四日(9月15日) ,被策拜为太师。同日,韩世忠病故于临安,享年六十三岁 。获赠太师、通义郡王。
乾道二年(1166年)八月,宋廷诏称"诸军将士,与金人战御立功之人,其功效显著者,无以示别。将显著战功十三处,立定格目",即所谓"中兴十三处战功",韩世忠的大仪镇之战名列其中 ,并被之后的《中兴战功录》收录 。而在章颖所撰的《南渡十将传》中,韩世忠亦名列其中 。
为什么韩世忠善终了?
韩世忠能得以善终有很多的原因,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但是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对帝王有恩。这就像一个免死金牌一样,就算他做了再大的错事,只要不触及帝王的利益,那么显而易见,皇上对他都会有所仁慈的。 所以就算他与秦桧有一些矛盾,也无法撼动他在宋高宗心中的地位。而岳飞就不一样了,岳飞于宋高宗来说只是一个臣子,一个可有可无的臣子,就算他立下了再大的军功,他在皇上面前也只是一个卑躬屈膝,叫着万岁万万岁的人,他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所以与皇上的关系自然也不会有多么的密切。 再加上秦桧在一旁的煽风点火,更让宋高宗对岳飞的印象一落千丈,也不会有什么心情去真正的了解岳飞这个人。再加上韩世忠虽然功劳很高,甚至可以用功高盖主这个词形容,但是他很聪明地处理了自己与皇上之间的关系,他并没有把握很大的权力,所以也可以消除皇上心中的猜忌。他可以说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了。韩世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能得到什么,自己不应该妄想什么,他一直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很正,一直没有生出过坏心思来,所以他不得善终,谁能得善终呢?尽管岳飞也像韩世忠一样,一心为国,但是可悲的是他缺了一个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与皇上更进一步。这的确是一个悲哀,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很多东西来。
韩世忠怎么善终的?
韩世忠怎么善终的
南宋名将韩世忠功高盖世,与岳飞、张俊、刘光世并称为“中兴四将”,累官至枢密使,拜太师,封咸安郡王,位尊爵显达人臣之极。不仅如此,此君生性耿直,曾因岳飞被陷害一事怒怼过权相秦桧,令后者记恨在心。按照“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的原则,韩世忠被奸臣谗杀的风险很大,那么他最终却因何能得以善终呢?归结起来,原因大致有三点:
1、对于国家有功,对于皇帝有恩
韩世忠在民间的威望虽不及岳飞,但立下的战功却并不比后者少。其实韩世忠早在北宋末年便因斩杀西夏驸马、擒获方腊闻名于世,等到进入南宋后,更因黄天荡、大仪镇两场大捷扬名立万。其中,韩世忠在黄天荡大捷中还差点擒获金国主帅完颜宗弼(兀术),使金人再不敢轻易南下,对稳定江南局势,使高宗摆脱流亡之苦功劳极大。
韩世忠对于国家有功,对于皇帝有恩
更何况,韩世忠对高宗还有救命之恩。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在杭州被侍卫大将苗傅、刘正彦软禁、逼退,生命几乎不保,亏得韩世忠等人举兵“勤王”,才得以诛杀叛首、重登帝位。高宗对韩世忠的救驾行为非常感激,曾拉着他的手痛哭,事后又慰劳、嘉奖他很久。
世忠、俊、光世驰入城...其阍者以闻,上步至宫门,握世忠手恸哭。光世、俊继至,并见于内殿,上嘉劳久之。见《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宋纪一百五》。
宋高宗视韩世忠为心腹,对他非常放心自此之后,韩世忠便成了高宗的恩人和心腹。于公于私,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韩世忠都有再造社稷之功,除非犯下十恶不赦的重罪,否则高宗绝不会向他“动刀子”。更何况,韩世忠不仅有大功,而且深谙帝王心术,从不触碰敏感话题,让皇帝很放心。
2、深谙帝王心术,不碰禁忌话题
宋高宗外宽内忌,内心处有两条禁忌话题容不得外人触碰,尤其是手握重兵的武将,一是迎回二帝,二是择立储君。前者虽是高宗一直在高调宣讲的政治口号,但内心里则更希望二帝烂在北边,唯此才能避免皇位合法性纠纷;后者涉及到高宗在失去独子赵旉后的“接班人”话题(高宗此时虽然失去生育能力,但依旧心存幻想),属于帝王的尴尬家事、难言之隐。
对于文武百官来讲,这两个禁忌话题,前者属于宣传策略,口号该喊还得喊,但千万不能较真,更不能付诸于实际行动;后者则纯属帝王家事,皇帝不会讲,大臣更不能主动问,更不能自作主张替皇帝选择“接班人”。只有做到以上两点,才不至于引起高宗的反感、猜疑。
韩世忠对待政治的态度,要胜过岳飞按照上述标准来衡量,韩世忠的表现要远远胜过岳飞,从来都是按照皇帝的指挥行事,从来都不会主动触碰,能避免则尽量避免。如此乖巧懂事,高宗对他焉有不放心之理?更何况,韩世忠还懂得谦抑自退之道,让皇帝根本抓不住把柄。
3、从不拥兵自重,懂得谦抑自退
宋朝有一套抑制武将的“家法”,不仅禁止武将干政,而且还利用“阵图”对他们进行各种钳制。武将在作战时必须遵照“阵图”行事,不能擅自行动,等到战事结束后要立即交出兵权,想拥兵自重最好连想都不要想。从以上两点来考量,韩世忠便做得很好,打仗时坚决服从指挥,战事结束后马上交出兵权,在朝时坚决不碰政治,让高宗内心处一百个放心,外人想诬陷都不成。
秦桧虽然嫉恨韩世忠,但拿他也没有办法韩世忠晚年因为替岳飞鸣不平,得罪了权相秦桧,一方面是心灰意冷,一方面则担心秦桧会诬陷,便辞官归家,从此再不谈论军事。赋闲之后的韩世忠,终日谈佛论道、澹然自如,时不时还会携带一两名童仆,骑着驴到西湖喝酒赏景,以示绝不再过问时事。如此谦抑自退,高宗很是欣慰,即使秦桧再怎样挑拨离间,都无济于事。
自此杜门谢客,绝口不言兵,时跨驴携酒,从一二奚童,纵游西湖以自乐,平时将佐罕得见其面...解兵罢政,卧家凡十年,澹然自如,若未尝有权位者。晚喜释、老,自号清凉居士。见《宋史·卷三百六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韩世忠功高盖世,最终却得以善终正是以上三点原因,使得韩世忠在退休多年后,能顺利地避开多次政治风波,得到善终。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韩世忠病逝,虚龄六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