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设备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动力设备网 > 知识库 > 正文
文化遗产申遗报告_中轴线申遗: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闪耀
文化遗产申遗报告_中轴线申遗: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闪耀
提示:

文化遗产申遗报告_中轴线申遗: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闪耀

  在北京,有一条传奇的线,这条7.8公里长的虚拟线,是首都北京历史文化的缩影,也是北京城市规划布局的中心线——北京中轴线。而今,这条集合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工业、现代建筑的中轴线,正在进行申请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准备工作。世界最长的城市规划轴线在形成、在保护和城市建设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磨难?本文将溯本求源,带您去历史的长河中,探求关于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元朝始建 历经三朝更迭
  早在3000多年前,《周礼·考工记》中就有对城市规划的记载。所谓“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其最基本的理念就是均衡对称,城市中必有一条中轴线。这条轴是整个城市的中枢脊梁,所有的建筑在其两侧展开,而能够建在轴线上的,只有至高无上的皇宫。
  纵观中国历史,各朝代的统治者在建都时都有过这样的规划,但受各种因素制约,秦朝的咸阳、汉朝的长安都未能实现;虽然唐朝长安城的均衡对称规划初具规模,但不完善;使这一理念真正得以实现的是元大都,明北京将之进一步扩充至永定门;清朝将之完整地继承下来,也就是老北京城的格局。
  自古以来,北京城址虽有变迁异动,但基本格局始终有一个重要的元素——受城市中轴线所控制,这是中国城市尤其是都城的突出特征。北京的中轴线始于元大都城的规划设计,到明清时期形成现有规模。它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全长7.8公里,是世界最长的城市中轴线,北京很多知名的文物古迹都在这条线上。现存的主要文物建筑包括:永定门(复建)、燕墩、天坛、先农坛、正阳门、太庙、社稷坛、天安门、故宫、景山、北海、皇城墙、普度寺、万宁桥、火神庙、鼓楼、钟楼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又陆续扩建了天安门广场,建设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等。目前,中轴线周边已形成多个功能相对成熟的地区,如什刹海、南锣鼓巷、前门、大栅栏等传统商业街,故宫及天坛周边的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天安门城市中心广场,以及中南海、东交民巷地区相对集中的政务服务区。
  就在大家已经普遍认为中轴线是正南正北的时候,一位专家的结论打破了这个700多年的共识。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夔中羽在一次准备拍摄北京全景鸟瞰图的过程中,从北京的航空影像图、卫星影像图、北京地图中猛然发现,北京南北中轴线并非正南正北,而是有所偏移。为了证明“北京南北中轴线偏离子午线”这一现象,夔中羽先在北京地形图上选择了永定门、地安门和钟楼三个点,算出偏角是2度十几分,又在永定门城楼下向北的甬路上,进行了“立竿见影”的试验。
  “我们在甬路中央立了一根2米长的竿子。由竿子的下面,沿甬路中心线向北,粘上一条长6米的黑胶带,表示中轴线。当太阳经过永定门上中天时,竿子的影子就是永定门子午线上。影子与黑胶带之间的夹角就是子午线与中轴线的夹角。经测量和计算,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也是2度十几分。根据这一计算,从永定门开始的中轴线到了钟楼,就已经偏离子午线达300米了。”
  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的事实被披露出来以后,有一种影响很大的说法是,当时的元大都设计者是汉人,因为不满蒙古人的等级制度而故意不让元朝皇帝坐在中轴线上。
  如果要考证一下这样的说法是否有依据,就一定要了解元大都的设计者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而说起来,这位设计师还真是一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人物。
  宋代诗人陆游在《书愤》诗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有人就此评价说,1000年后,还真有和诸葛亮不相上下的人,他就是元代名臣刘秉忠。
  刘秉忠,字仲晦,1216年出生于邢州(今河北邢台)一个官宦人家。刘秉忠小时不仅长得好看,而且很聪明。他8岁入学,“日诵数百页”。17岁时,当了个邢台节度使府令史。刘秉忠不安心于令史这份做文案的工作,整天郁郁寡欢,终于有一天跑到武安山出家当了和尚,法名子聪。
  刘秉忠不但是政治家,还是当时第一流的学者、科学家、诗人。曾与他同在邢台西南磁州紫金山学习的张文谦、王恂、郭守敬,都称他们从秉忠而学。王恂是太子真金的老师,早以算术闻名,后王恂和郭守敬日夜测验推步,创制《授时历》。刘秉忠在算数、天文、历法、水利上的造诣可见一斑。他的《荷叶·烟霞洞》为卢前收入《元曲三百首》:“南高峰,北高峰,惨淡烟霞洞。宋高宗,一场空,吴山依旧酒旗风。两度江南梦。”毛泽东很是欣赏,曾一再书写。
  刘秉忠除帮助忽必烈设计了建国的蓝图外,他还是元朝两座都城即上都和大都的设计者,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城市建设史上,留下了世人惊叹的成果。其中,元大都始建于1267年,1285年完工,历时18年。
  鉴于元代实行民族压迫政策的历史事实,就有历史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中轴线是汉臣刘秉忠、郭守敬故意弄偏的,也就是他们并没按照天子的意图,使影响城市布局的中轴线处于正南正北的子午线上,试图以此反抗元朝统治。
  对此,有学者提出质疑,因为上述说法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于是,有了第二种看法:可能是建造者采用磁针定位法,造成了技术上的误差。但是,夔中羽认为这种推理不大令人信服,毕竟刘秉忠和郭守敬是当时杰出的科学家,他们会采用精度较高的天文测量,而“采用当时就证明误差极大的磁针定位,可能性不大”。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中轴线可能是由于自然因素的破坏而发生偏斜。
  夔中羽则将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元朝第一个皇帝、铁木真之孙忽必烈身上。“这条中轴线建于忽必烈统治时期,它的形成是否也与忽必烈兴起的地方元上都有关联?”
  带着疑问,夔中羽等人继续量算地图,进行野外考察。最终他们发现:北京中轴线继续往北延伸,延长线恰好通过距离北京270多公里的古开平,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兆奈曼苏默。
  而据当地蒙古史学家介绍,兆奈曼苏默是元上都遗址所在地。当年忽必烈就是从此地迁都到元大都(今北京)的。而事实上,元世祖忽必烈实行“两都巡幸制”:冬天在元大都办公,即所谓的“冬都”;夏天在元上都办公,即为“夏都”。
  由此,夔中羽研究员认为,中轴线偏离的事实,乃是元代开国皇帝忽必烈有意为之。由于“蒙古帝国”的元代档案残缺不堪,因而在具体的考证和推理方面,科学家和史学家仍在艰难地寻找着答案。

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

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意义是什么?

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意义是: 1、能够向全世界传播展示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价值和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礼制文化、营城理念及高超绝妙的建筑设计与营造水平,能够让中国古老的建筑博得人们的兴趣和注意。 2、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向世界展示出北京这座古都的历史文化金名片。 我国申遗的景点还有: 1、长城 入选时间:1987 1987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虎山长城,长城遗址跨越北京、天津、青海、山东、内蒙等15个省市自治区,总计有43721处长城遗产。 2、明清皇宫 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批准《明清皇宫:北京故宫》以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产名录编号:439。 3、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秦始皇陵位于中国北部陕西省临潼区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帝的陵园,也称骊山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北京中轴线申遗,这条中轴线到底有什么来历?
提示:

北京中轴线申遗,这条中轴线到底有什么来历?

北京中轴线是起源于元朝的,但现在的北京中轴线,是明朝的,和元朝的有差别,因为明朝的统治者把北京中轴线向东移了150米,从此之后,北京中轴线的格局就定下来了。接下来,我们就仔细了解一下北京中轴线。 以下内容皆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北京中轴线的来历 因为现在的北京中轴线是明朝的格局,所以我们就以明朝的来说。首先,我们现在所说的北京中轴线虽然是从明朝就有了的,但“北京中轴线”这个词是在1951年梁思成提出的,北京中轴线也就是指从北的钟鼓楼到南的永定门这条线,大约长7.8公里。北京所有著名的地标建筑,基本上都是沿着这条线建筑的,其中故宫更是直接在中轴线上,而且还是在中心。因为故宫是古代皇帝的宫殿。如果你去查一下故宫建筑的资料,你就会发现,其实故宫的每一个宫殿,每一处景物的摆放,都是很有考究的,就像宫殿,每个宫殿都对应着天上不同的星宿。如果在这里要仔细聊北京中轴线,是聊不完的,详细的资料,大家可以使用百度查找。 2.北京中轴线的底蕴 有一说一,身为一个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我个人认为北京的灵魂真的是北京中轴线。整个北京城的建筑,都是围绕着北京中轴线展开的,即使你现在去北京,依旧可以看得出来。重点建筑都在中轴线上,比如水立方、故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这些建筑,都是在北京中轴线上的。北京中轴线可以说蕴含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活理念以及治国理念。 总的来说,北京中轴线是源起元朝,始于明朝。但要注意的一点,北京中轴线这个概念是梁思成在1951年提出的,并不是在元朝或者明朝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