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是怎么制作的?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是怎么制作的介绍如下: 此罐素底圈足,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溜肩圆腹,肩以下渐广,至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器型整体为青花纹饰。 1、材料:由瓷土加高岭土“二元配方”合成,胎骨较白,稍含灰,手感沉重,致密坚硬。 2、造型:直口短颈,溜肩圆腹,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此采用分段制胎,然后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处器表突起,给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经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器内的底、腹、口等处接痕明显。 3、装饰:青花纹饰,分四层,一层颈部饰水波纹,二层肩部饰缠枝牡丹,三层腹部为“鬼谷子下山”主题纹饰,四层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俗称“八大码”。 主题画面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下山搭救被燕国围困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整个青花纹饰呈色浓艳,画面饱满,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浑然一体。人物刻画流畅自然,神韵十足。 4、青花釉料:元青花的成功,离不开当时从西亚波斯国家进口的钴料。这种进口钴料,即苏麻离青,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所绘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深沉,与明清青花不同,与当时国产料也有巨大差别,呈色有如下特征(1)、呈鲜丽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些呈非常幽雅的紫罗兰色; (2)、有浓淡色阶,勾勒线条较深,填色青料较浅。青料积聚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哑光;(3)、青料都较细匀,线条边缘稍有晕化。有些呈色浓重,有放射状流散,见蓝黑色结晶或结晶线。 5、采用垫砂支烧方法,烧成后即形成所谓的砂底。砂底的边缘常出现粘砂或铁质斑点,少量器物由于胎土内含有铁质,在器物露胎部位经烧结呈氧化铁红色,俗称“火石红”。
分享一件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
瓷器工艺在元朝有非常重要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陶瓷史发展的转折点。这个时候传统窑址的生产并没有完全停顿,但产品质量较粗犷。这时候比较重要的是景德镇的崛起。景德镇这时候烧制成功新的品种的瓷器、青花,成为后来明清的主要瓷器品种。因而完全改变了中国瓷器的生产面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个时候由于外销需求的增加,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大型器物增多,烧造技术更加成熟。
据相关史书记载,元代青花以其纹饰精美,胎骨厚重,釉色艳丽而闻名,出土较少具有很大的稀缺性。明清时期由于瓷器制作业大力发展,青花瓷远销海外,从而扩大了瓷器制作规模,丰富了瓷器造型,大量仿古青花瓷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精品无数。只是后来受到社会动荡的影响导致大量精品瓷器外流和损毁,流传到如今保存完好的精品青花瓷数量极其有限。下面是我有幸见到的一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 ,在这与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元代青花瓷器,主体纹饰为“鬼谷子下山图”,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此件藏品素底宽圈足,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溜肩鼓腹,腹部使用进口钮料绘出青花“鬼谷子下山”主题纹饰,青花图案共分四层,一层颈部的水波纹,二层肩部的缠枝牡丹,三层腹部的“鬼谷子下山人物故事纹”,四层下部的变形花纹,俗称“八大码”。
此件展品青花发色艳丽、呈色稳定,蓝色纯净,白釉细腻而温润,宛如一幅传统的水墨画。“鬼谷子下山”人物故事出自战国《鬼谷子》一书,是春秋战国时期国家战乱、群雄并起,纵横牌阖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折射,具有很高的历史纪念意义和艺术鉴赏价值,稀世而珍贵,值得珍藏!
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详情?元青花鬼谷下山价格?
“鬼谷下山”的故事出自《战国策》。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燕国和齐国交战,为齐国效命的孙膑为敌方所擒,他的师傅鬼谷子前往营救,率领众人一行下山。元代青花人物罐“鬼谷下山”描绘的便是鬼谷子下山的情景:鬼谷子坐在由狮虎共拉的两轮车上,后面跟着两个骑马的人,其中一个穿着武官衣服打了一面旗写有“鬼谷”两字。 鬼谷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谋略家,最后他教出了孙膑、庞涓、苏秦及张仪等高徒。鬼谷子特别钟爱为人诚恳真挚的孙膑,将自己毕生绝学倾囊相授给孙膑。 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 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的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以1568.8万英镑(约合2.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出。这一价格不仅仅创造了中国瓷器的最高成交纪录,同时也创下了中国艺术品的最高价格。 2005、7月12日,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行。 经过最后6位买家令人窒息的竞争后,一只名为“鬼谷下山”的14世纪元代青花瓷罐以1568.8万英镑,合人民币2.3亿元的价格成交。最终得主据说是一名神秘的美国收藏家,来自中国的买家叫价1000万英镑,依旧败北。 这只天价元青花创下了亚洲艺术品拍卖成交价最高纪录,同时刷新中国瓷器和中国工艺品拍卖成交价格纪录,它还是今年佳士得成交价格最高的一件艺术类拍卖品。 消息第二天出现在全球所有主要媒体上,西方记者不仅注意到这场被称为“疯狂出价”的金钱大比拼,更注意到比拼中出现的中国势力,他们提出了三个问题: 这只元青花罐是否因为中国买家的涌入而价格陡增? 中国买家的涌入究竟是为了商业利润还是爱国情怀? 中国艺术品价格是否会随着这只元青花罐大幅升值? “绝顶稀有”青花瓷器,当今世上仅存8件 按照佳士得拍卖行各位专家的说法,这只元青花罐是当之无愧的一件宝物,配TJ上“绝顶稀有”四个字。 伦敦佳士得中国陶瓷和工艺品主管德斯蒙德·希利在拍卖会结束后的评价是:“买家认为这瓷罐可能有些价值,但我的确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个价格令人惊愕……我们对拍卖成绩感到十分满意,瓷罐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收藏之后仍旧保存完好,在市场上实在罕见无比。” 如果说拿佣金的拍卖行有时会夸大其词的话,眼睛很“毒”的老古董商和收藏家的话你不得不信。 代表美国买家拿下这件拍品的是吉塞皮·埃斯科纳兹——当今世界最主要的经营中国早期艺术品的古董商。在拍卖会第二天发表的一份正式声明中,埃斯科纳兹写道:“在我45年的职业生涯中,这是我所得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中国瓷器,当然,它也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瓷器之一。” 事实上,且不论“鬼谷下山”的特质,单凭其元青花瓷完整器本身,就已属于世上少有的瓷器精品。 由于元青花瓷件数少,一度曾被世人遗忘。西方收藏家一直到1968年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馆举办蒙古统治下的中国艺术展览后,才开始青睐元代瓷器。 伦敦佳士得拍卖行中国部专家连怀恩介绍说,元青花瓷器上的画多为花鸟草虫,人物形象非常少,但就是这些极少量有人物故事的瓷罐多为中国本土定造、烧制,烧造花色漂亮,画工精湛,更是精品中的精品。 “鬼谷下山”就属此类,据说同类瓷器,当今世上仅存8件。 在物品本身品质之外,古董品源是决定其价值的另一重要因素。通俗地说,如今仿冒技术一日千里,行家都有看走眼的时候,没有明确出处,买家自然要打个折扣。在这方面,这只“鬼谷下山”更有独特地方。 据佳士得瓷器部负责人曾志芬透露,这只元青花罐是20世纪初荷兰人范·赫莫特男爵在中国购得。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赫莫特于1913年至1923年期间在荷兰海军服役,被派驻北京担任荷兰使节护卫军司令,并且负责德国及奥匈帝国等使节和领地的安全。 赫莫特爱好艺术,收藏广泛,对中国瓷器情有独钟,从他当年在北京旧宅的照片中,可以发现,他收藏了大量中国瓷器。但是,赫莫特买这只大罐的时候,学术界认为元代不可能生产出如此精品瓷器,所以他从一开始就以为这只瓷罐是明代的。 赫莫特的后人更不知道祖上传下的这只瓷罐有这么珍贵,多年来并未多加关照。20世纪70年代,赫莫特的后人曾请佳士得为这个家族做过古董价值的评估,当时也还认为这只大罐属明代,价值2000美元。近几年来,赫莫特第三代传人一直用这只大罐盛放DVD光盘。去年,佳士得专家再次拜访这个家族,这才发现了这只大罐的价值。 一群强有力的中国买家结成了同盟,使价格竞争白热化。 连怀恩说,历来古董商都异常看重品源。这个元代青花大罐来源明确,自1913年至今一直在一个家族收藏,且从前并未被世人所识,是市场上少有的“新鲜货”,所以,一旦露面,买家自然兴趣很高。 从今年3月开始,瓷罐先后在纽约、日本、香港、上海、北京、台北等地巡展。拍卖前,专家估价为100万英镑,也有人认为拍出500万英镑应问题不大,而连怀恩自己的估计是600万到800万英镑。谁知,拍卖过程中,各路人马异军突起,价格一路飙升。 连怀恩说,拍卖当天,先后参与竞标的至少有七八人。其中不乏有中国背景的收藏家,包括来自台湾的寒舍总经理王定乾、香港收藏界翘楚张宗宪和从事明清瓷器鉴定30余年的香港艺术品上任秘书长翟建民,有中国血统的英国收藏家乔治·李也出现在现场。此外,还有收藏家通过电话竞拍。当竞价超过1000万英镑的时候,仍有六七人举牌。 埃斯科纳兹是在标价达到1350万英镑时才加入的。他代表一名海外私人收藏者出场,最后虽揽得宝物,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埃斯科纳兹被现场气氛耗尽气力,“我已经到了我的极限,我当时也不知道自己还能支撑多久。” 国际工艺品拍卖的专业人士事后普遍认为,这只元青花罐竞争之所以达到如此白热化的程度,中国背景买家的介入是重要原因,甚至有人认为,一群强有力的中国买家结成了同盟。 对此,参与竞标的台湾寒舍总经理王定乾的说法是,这只元青花罐拍卖消息一经传出,就受到台湾收藏界的瞩目。台湾联电负责人曹兴诚、喜来登饭店负责人蔡振洋、仙尼蕾德公司董事长陈得福等著名收藏家,皆有意收藏这只大罐。曹兴诚还提议,由大家共同出资收购,但由于涉及保管和保险等问题,最后没有达成一致。 后来,几位收藏家协商之下,决定将竞拍这只元青花大罐的机会“礼让”给在美国加州设有陈氏博物馆的陈得福,并确定由王定乾代表陈得福前往伦敦竞标。 王定乾说,他原本预计出价500万至600万英镑就能拿下这只元青花大罐,但是当天拍卖太过激烈,数批买家均志在必得。他临时征得陈得福同意,追价到1000万英镑,此时,场内的举牌者,仅有王定乾一位华人,其余的均是欧美博物馆的代表和私人收藏家,可惜最终还是功亏一篑。 对于中国背景买家的败北,连怀恩强调,在拍卖中,竞拍者预测能力非常重要。最热门的东西价格常常会出人意料,竞买者一般会准备额外金钱作后盾。中国收藏家没有成功,并不意味着这些买家没有能力,问题大概出在拍卖前计算有误,面对意外高价时缺乏心理准备。 他认为,从近年中国艺术品拍卖情况看,中国收藏家实力很强,如果计算得好,这次完全有能力拿下这只元青花罐。 德国纳高拍卖公司掌门人罗宾说,据统计,中国古代艺术品的买家队伍中竟有五成是中国人。他们的购买力占拍卖总额的近三成。在一次中国文物研究家收藏家王世襄藏品拍卖会上,一个竹雕竟拍出100万美元的高价——纽约收藏馆的一位中国艺术品负责人估计,5年前,这个竹雕最多拍出10万美元。 佳士得2004年3月在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的春季拍卖会上拍掉了超过1000万美元的中国艺术品,而全场最具激情的竞拍者便来自中国。在拍卖一个商代青铜酒壶时,原估价为4万到6万美元,最后被一个中国买家以14万美元收入囊中,而在拍卖一尊估价10万美元的唐代佛像时,美国一名竞拍者把价钱抬到31万美元,最后的买主依然是一位通过电话竞拍的中国人。 类似的场景也被拷贝到了德国。2004年11月26日,德国科隆市列姆佩茨拍卖行,一次规模不大的拍卖会。参加此次拍卖会的100多人,其中约一半是中国商人。 在中国买家身后,隐藏的既有商业利益,也有对历史的重新认识,可以说是一种民族主义 旧金山的一名文物交易商说,在许多艺术品拍卖中,中国富豪报价甚至比美国人高30%,有些中国购买者看来完全“不惜血本”。 美国《纽约时报》和《国际先驱论坛报》在7月佳士得拍卖会后分析中国买家进入拍卖市场且“不惜血本”的原因。文章认为,中国买家和20世纪70年代日本买家疯狂抢购艺术品的情况不同,中国买家似乎只对某种类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感兴趣。西方人如果简单地将中国买家看成“人傻钱多没品味”的暴发户,那就错了——在他们身后,隐藏的既有商业利益,也有对历史的重新认识,从某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是一种民族主义。 就这只天价元青花瓷罐来说,《国际先驱论坛报》的记者索伦·梅利基恩认为,拍出高价的首要原因还是拍品品质非凡,具有相当高的升值和保值能力,否则中国以外的买家争夺不会如此激烈。但它的确有格外吸引中国买家的地方,首先一条:中国国内没有。 连怀恩认为,中国人参加元青花罐竞拍的确存在让这一珍品回归故土的因素,为国人挣“面子”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不论在大陆还是台湾,这只绝本元青花图罐都对学术研究有重大帮助,中国专家不必再历经波折去别的国家研究自己老祖宗的东西——当初,为了一睹土耳其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珍品,中国专家们足足申请了将近20年。 同时,这只瓷罐的辗转历史也被认为是吸引中国买家的因素。《纽约时报》特意向那些不太了解的中国近代历史的读者介绍说,这只瓷罐为赫莫特得到的年代,恰好是中国近代国力最孱弱的时期,“对中国人来说,一想到那个时代,就会想起西方军队在中国国土上横行的岁月,所以在欧洲的拍卖行里再夺回这只瓷罐感觉上就像扳回了1分”。 《国际先驱论坛报》 也指出,现在中国买家似乎最喜欢从西方收藏家手中“夺宝”,因为“此举能让他们产生恢复昔日荣耀的快感,这种荣耀在中国政治和经济衰弱的时期遭到了剥夺”。 西方媒体还注意到一个特点,中国买家喜欢购买瓷器、书画和玉器,尤其对御用的物件感兴趣。在7月12日的拍卖会上,中国买家虽然没有得手“鬼谷下山”,但是还拍得两件珍品,一是清乾隆“乾隆平定台湾战图”剔红漆板,二是清乾隆“青瓷戏珠龙纹瓶”。前者预估价5万至10万英镑,后者预估10万至15万英镑,结果最后分别以43.36万英镑和62.4万英镑成交。 《国际先驱论坛报》分析说,“乾隆平定台湾战图”剔红漆板之所以能创同类拍品纪录,一是漆板描绘内容;二是其上有纪年1780年至1890的御题,框于一嵌百宝紫檀座内,证明此物“天子所有”——“这样没一个中国收藏家能拒绝它”。 此前,西方收藏界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买家喜欢有皇家印章的古董是一种“暴发户心态”的表现。对此,《国际先驱论坛报》说,这是西方人不了解中国人和中国历史的一种偏见,“皇家印章不过是他们与古代中国重新建立关联并且梦回盛世的较直接方式”。 当然,还有一种更平静的解释是,中国买家大多对古董不那么懂行,所以买本国艺术品,特别是有皇帝鉴定印记的比较保险。 中国已经从单纯的文物来源国,变成部分艺术品购买国.
中国小时四大名著(写书作品名、朝代、作者)
1、《水浒传》,作者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
2、《西游记》,作者吴承恩(1510?——1582?),明代。
3、《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1330?~1440?),元末明初。
4、《红楼梦》,作者曹雪芹(1715—1763),清代。
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本名彦端,祖籍是泰州海陵县或苏州吴县阊门(今江苏苏州),(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一切技术无不精通,35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闭门著述,与拜他为师的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关于其生平,因缺乏史料而众说纷纭,甚至对有无此人都有争议。